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爽教室 能源科技與環境:核電發展 2012年02月13日

爽教室
能源科技與環境:核電發展

2012年02月13日




核子電力(核電):
有別於傳統的燒煤發電機組,核電是利用核反應堆來釋放熱能,熱能將水變成蒸汽推動氣輪發電機組進行發電。





































各國使用核電的情況

歐盟
運作中核電廠數目: 143間
核電佔電力比例: 30%
核電廠例子:法國特里卡斯坦核電廠

美國
運作中核電廠數目: 104間
核電佔電力比例: 20%
核電廠例子:三哩島核電廠

日本
運作中核電廠數目: 55間
核電佔電力比例: 36%
核電廠例子:福島核電廠

中國
運作中核電廠數目: 13間
核電佔電力比例: 2%
核電廠例子:廣東大亞灣核電廠




發展核電有什麼好處?





1.解決電力不足問題:隨着新興工業國家的出現,高耗能工業和城市化令傳統的火電不足以滿足電力需求,導致出現電荒的問題(如中國)。核電能提供大量的電力供應解決電力不足。

2.需要較少原材料:核電場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大大減少原材料的運輸量和運輸成本。

3.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相比起火力發電,核電較為潔淨,不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可紓緩全球暖化。

4.較低的生產成本:核電的運行成本較火電為低,火電燃料成本高達每度電 0.3元,而核電只需 0.1元,核電的生產成本比火電和新能源都更低。

5.減少對外能源依賴:世界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依賴外國的石油和煤炭供應,容易受到能源出產國的動亂和運輸路線受干擾的威脅。各國發展核電能有效減少對外能源依賴,減少外來因素對經濟的威脅。

6.改善經濟狀況:各國大力發展核能減低能源入口,有效減低各國的貿易赤字;建設和運作核電設施製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各國可發展核電而將國內的化石能源出口賺取外匯(如俄羅斯)。


































各國興建核電廠,增加了核災難風險。圖為台灣民眾上街宣揚反核訊息。








發展核電有什麼壞處?

1.核原料開採造成污染:開採鈾元素會造成輻射泄露和環境污染。以法國核電巨擘 AREVA為例,綠色和平指出 AREVA在開採鈾元素期間,造成尼日爾受廣泛輻射污染,當地食水受鈾嚴重污染,超出世衞標準。



2.增加核災難的風險:世界各國積極興建核電廠將使全世界承受更高的核災變風險。一旦出現核泄露,輻射會導致人類出現先天缺陷、癌症、生殖、免疫系統等問題(導致核災難的可能性:設施老化;運作不當發生爆炸;地震、海嘯及颱風等天災對核設施造成損毀;恐怖襲擊等的人為破壞)。


3.核廢料難以處理:全球每年所產生的高放射性核廢料至少高達 50,000桶。現時處理輻射性廢料是利用人工建築將它深埋在深地層中。但存在核廢料的輸送過程涉及交通意外而泄露的風險,核廢料也存在地震導致輻射泄露污染地下水源的危險。



4.導致熱污染:核電廠運用反應堆產生熱力,將水變成蒸汽從而推動渦輪發電,這過程排放大量高溫水蒸氣,同時需要大量的水來冷卻反應堆,排放大量的熱水,導致大氣、河流和海洋受到熱污染,破壞自然生態。

5.核原料供應有限:核能是利用「鈾」元素生產,世界核能協會的資料顯示,目前全球鈾元素會在未來 100年出現短缺,因此核能和使用化石能源一樣會面對原料枯竭的問題。



核電是否可全面取代石油?

現時全球 67.9%石油用於交通運輸(汽車、飛機),但核電不能代替石油產品(汽油、柴油)運作一般汽車和飛機。要以核電代替石油,各國需要大力發展電力交通工具,令更多車輛和飛機都能使用電力而非石油產品進行運作(現時世界各國政府已積極進行中:中國進行電動車補貼,香港 2012年財政預算案也承諾建設 1,000個充電站)



主要核電事故:
1979年三哩島核電站事故





























美國三哩島核電站 2號反應堆發生的放射性物質外泄事故,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被列為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的第五級。


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泄漏事故
























黑白圖片


前蘇聯切爾諾貝爾(今烏克蘭境內)第 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 240萬人受到事故的輻射塵傷害,估計 6萬人死亡, 16.5萬人身體受嚴重傷害,被列為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的最高級別第七級。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

去年 3月 11日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 9級大地震後所引起福島核電站事故,雖沒有因輻射而導致直接死亡個案,但大量輻射污染物釋出,對日本和周邊地區造成輻射威脅,被列為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的最高級別第七級。


































撰文: Hong Sir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20213&sec_id=4104&art_id=16065085&av_id=16065255


轉貼自蘋果日報       版權皆屬蘋果日報擁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