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教室:八十後抗爭
2012年02月17日八十後運動是近年備受關注的議題。所謂八十後,即於 1980年後出生的人,但這個界定往往並不準確。近年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的年青人,有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也有很多是九十後,但因為運動的主力仍然以八十後為主,故一般籠統把這群年青人稱為八十後。八十後是個很大的議題,這次先從三個問題去探討。
近年有不少八十後青年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
問題一:社會環境轉變給八十後帶來甚麼挑戰?
•八十後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學位貶值和社會向上流動力大大減弱。
•六、七十年代是本港輕工業的黃金時期,建造、製衣、電子、塑膠、玩具、鐘錶等工業蓬勃發展,造就很多就業機會,年青人即使學歷不高,只要勤力工作,亦不愁三餐。當時大學生佔全港人口 3%,畢業後可說前途一片光明。
•但八十年代內地推行改革開放,香港工業漸漸北移,經濟結構也從勞動密集生產轉型至知識經濟體系。
•諷刺的是,本地大學畢業生人數雖上升至 18%,大專畢業更多達四成,
但所謂的知識型經濟並沒有為年青人帶來更好的前景,年青人需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失業持續上升、薪酬下降等問題,即使大學畢業,薪金也不理想。
再加上樓價不尋常地高企,八十後要憑自己一雙手去置業安居,幾近天方夜譚。
在學位貶值下,大學畢業生的薪金也未必理想。
問題二: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減弱是導致八十後青年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主因嗎?
表面看來,八十後不滿向上流動性低,繼而參與社運,這也是部份社會人士持有的意見,但說服力不強,因為大部份八十後抗爭的目標都不是為八十後這個階層,例如永利街保育、皇后碼頭保育、反高鐵、保菜園村、反政改方案、反地產霸權等,全都不是與八十後直接有關,而是關係到整個社會。
綜合坊間八十後的訪問和資料,八十後積極參與政治社會事務的原因包括:
•回歸後特區政府施政連番失誤,並被批評指政策傾斜商界,社會政策失衡,貧富懸殊日益嚴重。而政府表現向來與市民是否積極參與政治社會事務有很大關係。
•年青人欠缺發聲渠道。從政府過去回應諮詢意見或民意時可見,政府並不重視年青人和基層的聲音。
•基層在政治和社會上發表的意見被視為弱勢,無法左右政策制訂,也令八十後積極為他們發聲。
這可從八十後以爭取全民普選為最終目標可見,他們希望自己的聲音在政治權力上更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也希望有更多機會參與社會和政治事務。
•社交網站興起,令年青人更方便和更有效率去組織群眾力量,參與不同社會事務。
社交網站興起,讓年青人更有效組織群眾力量。
問題三:你是否同意八十後使用較出格的抗爭手法?
這個問題向有爭議,為保持開放討論,以下只列出雙方常持觀點。讀者思考時必須考慮雙方論調,再建立自己立場。立論時除列出支持己方立場的論點外,更要反駁對方論點以作駁論。
同意觀點:
•政府表現欠佳,長期沒有回應民間訴求,行動需要升級才能惹起關注。
•舊有的抗爭策略已不能吸引傳媒和大眾注意,只有採用出格手法,傳媒才會報道和跟進,從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出格手法既能引起注意,也從而感染其他香港人,令市民更關心社會問題和政府表現,加以思考,共同解決困難。
•出格手法也可刺激其他人特別是年青人去思考,加以辯論。
出格的抗爭手法,在社會上向有爭議。
撰文:通識老師葉一知
不同意觀點:
•政府表現差,卻未至於要使用激烈手法的程度。
•出格和激烈的手法雖能引起注意,但可能會帶來反效果,令部份市民反感,難以獲得支持,弄巧反拙。
•個別傳媒很可能只關注和放大抗爭場面,忽視議題探討,甚至只討論抗爭而漠視議題,得不償失。
•沒有引導下,其他年青人可能不明白抗爭手法的理念和動機,只以為抗爭就必須出格。
小啟:下周一( 20日)起「通識爽教室」逢星期一至五刊登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20217&sec_id=4104&art_id=16079132&av_id=16079274
轉貼自蘋果日報 版權皆屬蘋果日報擁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